2024-2030年中国低碳城市建设产业专题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_环保行业报告_市场调研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项目计划书-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
  1. 首页
  2. 市场研究报告
  3. 环保行业报告
  4. 内容

2024-2030年中国低碳城市建设产业专题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编制日期:2024年03月
  • 交付方式:WORD格式U盘+印刷版图书
  • 发票说明: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
  • 订购电话:010-69433244,13811553670
  • 电子邮件:huizhilianheng@huizhilianheng.cn
  • 中文版全价:RMB 3500
  • 中文电子版:RMB 3000
  • 中文印刷版:RMB 3000
  • 英文版全价:USD 2500
  • 英文电子版:USD 2000
  • 英文印刷版:USD 2000
  • 相关链接:支付帐户 关于发票 订购流程

报告导读
本研究报告由汇智联恒研究员撰写,报告在大量周密市场调研基础上,对行业市场发展状况、供需状况、生命周期、市场规模、运行数据、竞争格局、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及市场份额、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数据详实、丰富。 同时通过分析预测模型,对市场规模与前景进行了预测,为相关企业、机构及个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和可借鉴的操作模式,对准确了解目前市场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手机查看本网站
小程序二维码
订购流程
公司资质
商业计划书导引
可行性报告导引
联系我们
免费电话:400-877-4721
联系电话:010-69433244
联系电话:010-57232927
值班电话:13811553670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西上园一区四号楼12层
我们的优势

【目 录】

第一章 低碳城市相关概述


第二章 全球低碳城市建设分析及经验借鉴

2.1 全球低碳城市建设背景

2.2 全球低碳城市建设状况


第三章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环境分析

3.1 经济环境

3.2 政策环境

3.3 社会环境

3.4 能源环境


第四章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分析

4.1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综况

4.1.1 低碳城市产业链剖析

4.1.2 低碳城市建设政府功能

4.1.3 低碳城市建设历程分析

4.1.4 低碳城市发展指数排名

4.1.5 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驱动力

4.1.6 低碳城市建设战略目标

4.2 中国低碳城市竞争情况分析

4.2.1 低碳城市碳达峰潜力比较

4.2.2 低碳城市建设SWOT分析

4.2.3 国际“绿色竞争”情况

4.3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分析

4.3.1 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4.3.2 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

4.3.3 中小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4.3.4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影响因素

4.4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4.4.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4.2 国家设定的评价指标体系

4.4.3 地方设定的评价指标体系

4.4.4 评价指标的目标值及权重确定

4.4.5 完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4.5 低碳城市三方行为主体分析

4.5.1 三方主体参与低碳城市建设意义

4.5.2 三方主体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现状

4.5.3 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

4.5.4 三方主体参与低碳城市建设问题

4.5.5 三方主体参与低碳城市建设对策

4.6 新基建对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

4.6.1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与概况

4.6.2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减排效应

4.6.3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增耗效应

4.6.4 新基建对行业碳达峰影响

4.6.5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措施

4.7 低碳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4.7.1 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

4.7.2 传统交通发展模式低效

4.7.3 高能耗高排放情况严重

4.7.4 缺乏广泛的公众基础

4.8 低碳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4.8.1 制定城市低碳建设规划

4.8.2 转变公众出行方式

4.8.3 增加民众低碳意识

4.8.4 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调整


第五章 中国绿色交通行业发展状况及投资前景分析

5.1 绿色交通行业发展综述

5.1.1 交通运输行业经济运行状况

5.1.2 绿色交通产业发展重点

5.1.3 绿色交通发展指数分析

5.1.4 绿色交通企业减排措施

5.1.5 绿色交通面临的挑战

5.1.6 绿色交通行业实现路径

5.1.7 绿色交通行业发展趋势

5.1.8 绿色交通产业发展方向

5.2 部分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动态

5.3 绿色出行市场运行分析

5.3.1 绿色出行企业评估

5.3.2 绿色出行发展案例

5.3.3 共享出行市场表现

5.3.4 绿色出行发展建议

5.4 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

5.4.1 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5.4.2 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

5.4.3 新能源汽车供给分析

5.4.4 新能源汽车需求分析

5.4.5 新能源汽车竞争格局

5.4.6 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

5.4.7 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

5.5 绿色交通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5.5.1 绿色智能一体发展

5.5.2 绿色科技前沿引领

5.5.3 绿色交通政策保障

5.5.4 标准体系基础保障

5.5.5 宣教管理有序推进

5.5.6 试点项目推动建设

5.5.7 特大城市争创一流


第六章 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状况及部分典型案例分析

6.1 绿色建筑行业发展综述

6.1.1 绿色建筑行业发展历程

6.1.2 绿色建筑行业主要成就

6.1.3 绿色建筑行业主要特征

6.1.4 绿色建筑市场规模分析

6.1.5 绿色建筑标识市场格局

6.1.6 绿色建筑标识主要申报者

6.1.7 绿色建筑企业指数探讨

6.1.8 绿色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6.2 绿色施工之装配式建筑

6.2.1 装配式建筑政策梳理

6.2.2 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

6.2.3 装配式建筑市场格局

6.2.4 PC构件生产企业情况

6.2.5 装配式建筑发展前景

6.3 绿色建材之防水材料

6.3.1 防水材料行业标准

6.3.2 防水材料供给情况

6.3.3 防水材料消费情况

6.3.4 防水材料行业集中度

6.3.5 防水材料产品缺陷

6.4 绿色建材之石膏板

6.4.1 石膏板的供给情况

6.4.2 石膏板的消费情况

6.4.3 石膏板的企业格局

6.4.4 石膏板的发展前景

6.5 绿色建筑典型案例分析


第七章 中国绿色制造行业发展状况及部分案例分析

7.1 绿色制造行业发展综述

7.1.1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7.1.2 绿色制造主要成果

7.1.3 绿色制造发展建议

7.1.4 绿色制造发展规划

7.1.5 绿色制造发展趋势

7.2 绿色工厂建造分析

7.2.1 绿色工厂政策概述

7.2.2 绿色工厂评价标准

7.2.3 绿色工厂创建规模

7.2.4 绿色工厂区域分布

7.2.5 绿色工厂企业分析

7.2.6 绿色工厂建设建议

7.3 绿色供应链发展情况

7.3.1 绿色供应链实践特点

7.3.2 绿色供应链试点案例

7.3.3 绿色供应链企业案例

7.3.4 绿色供应链发展建议

7.3.5 绿色供应链发展趋势

7.4 绿色设计产品分析

7.4.1 绿色设计产品政策汇总

7.4.2 绿色设计平台技术要求

7.4.3 绿色设计典型产品开发

7.4.4 绿色设计试点企业建设

7.4.5 绿色设计工作发展思路

7.5 绿色园区建设情况分析

7.5.1 绿色园区产业布局

7.5.2 绿色园区评价指标

7.5.3 绿色园区发展规模

7.5.4 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7.5.5 绿色园区发展模式

7.6 绿色制造典型案例分析


第八章 中国绿色能源行业发展状况及部分案例分析

8.1 绿色能源发展概况

8.1.1 绿色能源构成

8.1.2 弃风弃光情况

8.1.3 风光上网电价

8.1.4 电力结构分析

8.1.5 CCER交易进展

8.1.6 能源变革转型思路

8.1.7 新能源发展目标

8.2 光伏能源行业分析

8.2.1 光伏装机容量情况

8.2.2 光伏产业链之多晶硅

8.2.3 光伏产业链之硅片

8.2.4 光伏产业链之电池片

8.2.5 光伏产业链之组件

8.2.6 光伏行业发展前景

8.2.7 光伏行业发展方向

8.3 风电能源行业分析

8.3.1 风电行业产业链情形

8.3.2 风电装机容量情况

8.3.3 风电行业企业布局

8.3.4 风电行业壁垒分析

8.3.5 风电行业发展方向

8.4 氢能行业分析

8.4.1 氢气生产结构现状

8.4.2 氢能企业布局状况

8.4.3 电解制氢发展方向

8.4.4 绿氢成本变化方向

8.4.5 氢能平价应用途径

8.5 低碳能源典型项目案例分析


第九章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状况及试点动态分析

9.1 碳交易市场基本概况

9.1.1 碳市场发展历程

9.1.2 碳交易市场分类

9.1.3 碳市场基本框架

9.1.4 碳市场参与主体

9.1.5 碳市场交易方式

9.1.6 碳市场排放核算

9.1.7 国内外碳交易体系对比

9.2 全国碳交易试点市场运行状况

9.2.1 碳交易政策汇总

9.2.2 碳市场成交规模

9.2.3 碳市场交易价格

9.2.4 碳市场区域分布

9.2.5 碳市场活跃程度

9.2.6 碳市场发展建议

9.3 全国碳交易市场八大试点城市发展进展

9.3.1 北京碳市场建设情况

9.3.2 上海碳市场建设情况

9.3.3 广东碳市场建设情况

9.3.4 深圳碳交易试点建设

9.3.5 天津碳交易试点建设

9.3.6 湖北碳交易试点建设

9.3.7 重庆碳交易试点建设

9.3.8 福建碳交易试点建设

9.4 全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前景

9.4.1 全国碳市场投资机会

9.4.2 全国碳市场发展展望

9.4.3 全国碳市场发展预测


第十章 中国林业碳汇市场交易状况及试点动态分析

10.1 林业碳汇发展综述

10.1.1 林业碳汇政策规划

10.1.2 林业碳汇项目进展

10.1.3 林业碳汇交易情况

10.1.4 林业碳汇减排情况

10.1.5 林业碳汇收入测算

10.1.6 林业碳汇潜在价值

10.2 林业碳汇试点建设

10.2.1 广东碳普惠抵消信用机制

10.2.2 北京林业碳汇抵消机制

10.2.3 福建林业碳汇抵消机制

10.2.4 四川林业碳汇造林项目

10.3 林业碳汇部分重点企业分析


第十一章 中国低碳消费模式发展状况分析

11.1 低碳消费发展综述

11.1.1 低碳消费相关概念

11.1.2 低碳消费的必要性

11.1.3 低碳消费基本原则

11.1.4 低碳消费政策梳理

11.1.5 我国消费结构分析

11.2 低碳消费领域分析

11.2.1 饮食领域减排潜力

11.2.2 服装领域减排潜力

11.2.3 居住领域减排潜力

11.2.4 交通领域减排潜力

11.3 政府主导低碳消费部分项目介绍

11.4 企业推动低碳消费部分项目介绍

11.5 低碳消费制约因素

11.5.1 政策制度方面的不足

11.5.2 市场机制方面的制约

11.5.3 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1.5.4 消费者方面的制约

11.6 低碳消费发展建议

11.6.1 低碳消费整体目标建设

11.6.2 低碳消费政府建议

11.6.3 低碳消费企业建议

11.6.4 低碳消费公益组织建议


第十二章 低碳城市建设其他相关领域发展状况分析

12.1 垃圾填埋

12.1.1 垃圾填埋法律法规

12.1.2 垃圾填埋处理规模

12.1.3 垃圾填埋发展路径

12.1.4 垃圾填埋气发电产能

12.1.5 填埋气发电碳交易情况

12.2 垃圾焚烧

12.2.1 垃圾焚烧政策规划

12.2.2 垃圾焚烧处理规模

12.2.3 垃圾焚烧发电产能

12.2.4 垃圾焚烧发电减碳能力

12.2.5 垃圾焚烧发电碳交易情况

12.3 城市规划

12.3.1 低碳城市规划的必要性

12.3.2 低碳城市城市规划策略

12.3.3 低碳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第十三章 中国低碳城市区域建设分析

13.1 区域低碳城市建设政策环境

13.1.1 区域碳中和时间规划

13.1.2 节能减排相关政策

13.1.3 能源替代政策梳理

13.1.4 技术升级政策表述

13.1.5 生态碳汇政策说明

13.2 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

13.2.1 北京市低碳制度进展

13.2.2 北京市低碳建设情况

13.2.3 北京市碳减排进度

13.2.4 北京市低碳建设目标

13.3 上海市低碳城市建设

13.3.1 上海市生态环境情况

13.3.2 上海市低碳建设成果

13.3.3 区域低碳城市建设进展

13.3.4 上海市城市发展规划

13.4 广州市低碳城市建设

13.4.1 广州市生态环境情况

13.4.2 广州市低碳建设进展

13.4.3 广州市财政鼓励措施

13.4.4 广州市低碳建设目标

13.5 成都市低碳城市建设

13.5.1 成都市建设法律基础

13.5.2 成都市低碳建设重点

13.5.3 成都市低碳建设路径

13.5.4 成都市低碳建设规划

13.6 合肥市低碳城市建设

13.6.1 合肥市低碳建设进展

13.6.2 合肥市绿色建筑建设情况

13.6.3 合肥市低碳建设建议

13.6.4 合肥市低碳建设规划

13.7 青岛市低碳城市建设

13.7.1 青岛市环境治理情况

13.7.2 青岛市低碳建设进展

13.7.3 青岛市低碳建设建议

13.7.4 青岛市低碳建设规划

13.8 眉州市低碳城市建设

13.8.1 眉州市城市建设进展

13.8.2 眉州市交通管制情况

13.8.3 眉州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13.8.4 眉州市城市建设规划


第十四章 低碳城市建设应用技术研发状况分析

14.1 碳捕捉技术

14.1.1 碳捕捉技术概述

14.1.2 碳捕捉技术流程

14.1.3 碳捕捉技术进展

14.1.4 碳捕捉项目规模

14.1.5 碳捕捉项目模式

14.1.6 碳捕捉技术前景

14.2 洁净煤技术

14.2.1 洁净煤技术定义

14.2.2 洁净煤技术分类

14.2.3 洁净煤技术进展

14.2.4 煤气化技术分析

14.2.5 高选洁净煤技术

14.2.6 其他洁净煤技术

14.2.7 洁净煤技术减排潜力

14.3 光伏发电技术

14.3.1 光伏发电技术的进展

14.3.2 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

14.3.3 光伏发电的其他技术

14.3.4 光伏发电技术创新情况

14.3.5 光伏发电技术的趋势

14.4 生物质发电技术

14.4.1 生物质发电技术介绍

14.4.2 生物质发电技术进展

14.4.3 生物质发电市场规模

14.4.4 生物质发电区域分布

14.4.5 生物质发电项目格局

14.4.6 生物质发电技术的问题

14.4.7 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建议

14.5 其他清洁能源技术

14.5.1 风力发电技术

14.5.2 地热能技术

14.5.3 海洋能相关技术


第十五章 中国低碳城市投资分析及建议

15.1 低碳城市项目综合效益分析

15.1.1 经济效益

15.1.2 社会效益

15.1.3 环境效益

15.2 低碳城市领域投融资动态分析

15.2.1 低碳城市建设资金来源

15.2.2 低碳城市建设投资领域

15.2.3 绿色信贷动态分析

15.2.4 绿色债券动态分析

15.2.5 其他绿色金融工具动态

15.2.6 典型企业投资案例分析

15.3 低碳城市项目投融资模式分析

15.3.1 商业模式分析

15.3.2 项目PPP模式

15.3.3 融资模式创新

15.3.4 投融资模式建议

15.4 低碳城市投资价值评估及建议

15.4.1 投资价值综合评估

15.4.2 市场发展动力评估

15.4.3 行业进入壁垒评估

15.4.4 行业进入时机分析

15.4.5 行业投资风险提示

15.4.6 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5.4.7 投资建议与竞争策略


第十六章 低碳城市发展趋势分析及前景预测

16.1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展望

16.1.1 低碳城市发展机遇

16.1.2 低碳城市发展关键

16.1.3 低碳城市建设方向

16.1.4 低碳城市群发展方向

16.1.5 低碳城市发展路径

16.2 中国低碳智慧城市融合趋势

16.2.1 探索低碳智慧城市规划

16.2.2 智慧与低碳建筑协同建设

16.2.3 物联网完善绿色交通体系

16.2.4 优化低碳智慧社区服务